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,传统的线下营销方式遇到诸多瓶颈,但互联网所能实现的“全民互联”、“人人营销”的功能和移动社交的快速崛起则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平台支持。渔业作为中国传统行业,其生产、交易等方式也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更新、变革。
要加快“软件”升级,实现“互联网+渔业”。投入高、涉渔企业望而却步导致带动力差的情况,设立专项补贴撬动社会投资,推进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、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。同时,有针对性地充实和更新渔业信息系统,说白了,就是要增加渔民最想知道现在又缺乏的内容,比如“养什么对,卖什么贵,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”。
同时,据了解目前渔业市场存在的问题,一个方面,商贩为抢货源,都会提前在岸上蹲守,在等待渔船返回渔港前,会不停的打电话联系渔船,当渔船一靠岸,商贩就会聚集上来询问捕鱼的状况、数量及收货的价格,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货源而进行争抢,渔民也只好在混乱中做起买卖。另一方面,在支付方面,当鱼的数量多时,一般都是先记账,过后再找买家收账,而也会有一些散客趁着人多,蒙混过关,在挑完鱼之后不付钱就走了。
基于渔业这些现状,依托“互联网+”转型迫在眉睫。必须要建立一个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,前期为捕鱼行业的B2B电子商务平台,鱼卖家可以在产品平台上发布信息,如船号、货物数量、货物价格、到港日期、联系方式等,买鱼商贩可根据这些信息提前与渔船船员交流协商。同时平台还提供在线下单、在线支付功能,解决资金周转问题。后期为捕鱼行业的B2C平台或综合产业服务平台,寻求生鲜海产品的市民可通过平台进行购买。
要培育人才支撑,实现“互联网+渔民”。网络通了还要会用,渔民共享信息化红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最终决定于渔民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。要鼓励大学生村官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、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,带动新型职业渔民、家庭农场主、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、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,品尝到信息化结出的硕果。
渔业行业需要“互联网+”转型,调整商业模式,重构产业链,打破传统渔业市场的诸多阻碍。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抓住时代机遇,使得”互联网+渔业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。
|